[幼貓照顧] 辛苦的幼喵照顧,使幼喵可以健康長大
大家看到幼喵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可愛~好想養幼喵~但是先等等,奴才知道幼喵該怎麼照顧嗎?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幼喵最好可以給喵媽媽一起照顧,來分攤奴才照顧幼喵的難易程度,幼喵喝母奶也會比較有抵抗力,如果沒喵媽媽的話,可參考本篇的照顧方法。
內容目錄
照顧幼貓起手式
照顧幼喵需要準備東西與成喵大同小異,可以到 [新手養貓準備] 來進行參考,此外還需要多準備奶瓶與幼貓專門的配方奶;環境的整理與清潔可以到 [怎麼清潔養貓環境] 參考;幼喵的年齡在 0-12 個月之間,有不同的成長階段,可以到 [貓成長階段] 參考,這時期的喵狀態較不穩定,尤其是剛出生的階段照顧的細節多,建議有過養喵經驗的奴才們再來嘗試小小幼喵喔。
飲食指南
第一階段:乳類食品
- 於幼喵出生的一到兩個月
- 在這個階段喵的主食為幼喵專用奶粉與羊奶
- 準備奶瓶與注射器使喵能自行吸允
- 餵食方法為少量多餐,2-3 小時餵食一次五毫升的量
- 餵食新鮮與溫熱的餐點
若可以給有母奶的喵媽媽照顧是最佳的選擇
第二階段:離乳期
- 適用於一個半月至三個月的喵
- 將乾乾於喵的專用奶中泡軟再餵食給喵適應,現在也有很多幼喵專用的罐罐
- 會尋找有奶香的食物吃
- 一天為食次數減少到 6 次
- 餵食新鮮與溫熱的餐點
為確保幼喵的營養,應以奶製品為主,乾乾為輔進行味食,不建議用水代替專用奶泡軟乾乾
第三階段:正常飲食
- 適用於三到六個月的喵
- 此時已經可以直接嘗試餵食喵乾乾
- 慢慢減少餵食次數,一點一點的增加餵食量
- 十到十二個月的喵適應了之後就可以像成喵一樣一天餵食兩餐,一餐一個罐罐的量
大部分的喵都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因此不能攝取含有高乳糖的牛奶!
健康指南
例行檢查
包括了定時量體溫與量體重,發現喵不對勁時盡速就醫,以確保喵的身體健康,此時幼喵的免疫力還不足夠,身體狀況不穩定,需要格外注意。
- 做好保暖工作
- 出生時肛溫大約為 35°C 至 37.2°C,兩周至三周上升到 36.1°C 至 37.7°C
- 小喵體重大約為100-150g,每日增加10-20g
生理需求
剛出生的喵還不會自行排便與排尿,需要奴才使用濕毛巾或是濕紙巾於幼喵肛門與外陰部的地方給予擦式刺激,使喵排泄,此時可以觀察喵的排泄狀況,一般的幼喵尿是微黃無味的,排便次數大約三天一次,若是發現喵的尿變臭變少,可能是有脫水的症狀;若是多天沒排便,則需要吸釋配方奶或加入幫助消化的益生菌,來幫助排便。
營養補充
依照喵的身體狀況需求來補充各種適合的營養保健食品:
幼喵:需要大量營養與幫助消化的食品→喵的益生菌、藍藻與營養膏。
成喵:需要補充蛋白質、維生素、鐵與鈣等→喵的益生菌、藍藻、離胺酸與牛磺酸等。
醫療需求
疫苗
- 當幼喵八周時可以開始接種疫苗,並隔三到五周後接種第二劑
- 疫苗分為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與狂犬病等
- 基本上家中的喵都不外出且喵不多的話施打最基本的三合一疫苗與狂犬病疫苗就可以嘍
- 施打前還是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評估再進行施打疫苗
驅蟲
- 當幼喵兩個月時可以開始驅蟲
- 體外驅蟲包括跳蚤、壁蝨 (蜱蟲)、疥癬蟲、毛囊蟲等
- 體內驅蟲包括縧蟲、蛔蟲、鈎蟲、犬心絲蟲等
- 依據不同家喵的狀況與醫師討論進行驅蟲評估
行為指南
習慣培養
於幼喵時期是奴才最好訓練喵社會化的時期,大約在喵二到四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訓練,此階段應該讓幼喵盡可能的探索新事物,或是與其他喵互動,可以協助奴才與喵的關係更親密,喵也更容易接受剪指甲、洗澡、刷牙與梳毛等行為,平常的生活作息也從這階段開始培養。
換牙期
- 於喵三到五個月大的時候
- 此階段喵容易感覺牙齒癢,習慣到處咬來緩解這種感覺
- 需要將任何容易誤食的物品收好
- 準備耐咬玩具給喵使用
- 與喵玩耍時不可以用手來逗喵,應使用其他喵玩具來養成喵的好習慣
發情期
當喵六到八個月時會開始有發情的狀況,此時可以找醫生評估絕育的時間
- 母喵:叫聲改變、愛磨蹭撒嬌、翹屁屁與食慾下降的特徵
- 公喵:尿尿時的氣味較重、容易有漏尿或是到處標記的行為、半夜嚎叫與在地上打滾的特徵
注意事項
- 幼喵免疫力低,會有低血糖與低體溫的狀況,需注意餵食與保溫
- 注意幼喵的身體狀況,例如:體溫、拉肚子、進食與活力等狀況,只要懷疑喵有生病就要進快就醫
- 盡量與喵媽媽養一起,幼喵喝母奶可以從媽媽那獲取免疫力
- 當喵可以打疫苗時,施打機本的三合一疫苗與狂犬病疫苗
- 可以與幼喵培養生活默契,達成和平共處
注意幼喵的身體狀態才有辦法及時就醫治療!
最後就來看看可愛的幼喵們吧!
結論
幼喵很可愛可是照顧起來不簡單,此時的喵免疫力低下,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於飲食、健康與行為方面上都需要特別注意,除了每 2-3 小時就需要餵食一次,生活上要注意的則是體重、體溫與活動力,當發現不對勁時才能及時就醫,因此建議有養喵經驗的奴才再來挑戰從幼喵開始養。